道路設計新思維

這篇文章來談談日常生活的道路,如何設計的更人性化、更安全。

先看看熟悉的故鄉

這是台灣市區常見的主要道路。寬廣的道路只看到車道和停車空間,沒有看到行人的空間。
台灣在道路的最外側,經常會設置俗稱「路肩」的空間,這空間是給機車?自行車?路邊停車?還是行人?
另一方面,住宅區的道路除了停滿汽機車外,還充斥著穿越性的車流及高速行駛的汽機車,行人一樣沒有步行的空間
有騎樓的地方停滿了機車,建築物之間也是高低不平
有人行道的地方,扣掉路燈、植栽等設施後,行人能夠通行的空間所剩無幾。
人行道只要遇到巷口就會中斷,行人在步行的過程不斷被迫上上下下。
人行道遇到了路口,沒有合理的緩坡銜接到路面的高程。
即使是騎樓,遇到了路口也沒有緩坡銜接,甚至還用路阻擋住行人的動線。
過寬的車道與過大的路口轉角,造成過馬路時必須跨越很長的行人穿越道。
即使有快慢車分隔島或中央分隔島,也沒有辦法提供安全的庇護效果。
所以時間久了,行人只好自己創造出庇護的空間。

別的國家都做了什麼

落實市區道路分級

道路設計前,必須知道這條道路的功能定位。在國外通常將市區道路分成兩大類型。上方圖中黃線的是主要道路,所包圍起來的街廓內的白色道路則是次要道路。

主要道路的功用是作為市區的主要幹道,連接城市主要的區域,設計上著重的是車流的效率。次要道路的功用則是作為連接主要道路的路徑,以及街廓內短程移動的通道,設計上著重的是與生活需求(停車、步行、休憩)的結合。

重新分配道路空間

國外的城市,通常利用重大工程的機會,例如興建捷運、更換管線時,將原有的道路空間重新配置。

德國在設計道路斷面時,主要分成三個步驟:

第一步驟是先考量路側活動、行人與自行車通行、道路與路側空間的比例三個面向

第二步驟根據上面三個面向決定適當的路側空間寬度

第三步驟則權衡交通需求與都市景觀,檢查車道的數量是否適當

(圖片來源:RASt)

例如這是巴黎輕軌3號線興建之前,原有的道路模樣,最外側的車道作為公車專用道。(圖片來源:wikipedia)
這是輕軌建設完成後,道路全新的樣貌
這是阿姆斯特丹一條道路的斷面配置,從空間分配可以看得出道路設計者對各種交通工具的優先順序。
次要道路也一樣透過道路空間的分配,讓道路變得更貼近生活。由於住宅區內的次要道路並不需要處理大量的車流,因此只要保留基本的路寬即可,其餘的空間則作為停車與行人步行使用。

車道最外側的空間

車道最外側的空間,究竟是什麼用途?如果這個空間既可以開車、騎機車、騎自行車、步行,彼此不相讓的結果,就是路權的爭議。規劃道路時,是否應該讓這個空間的使用更明確呢?
有些道路沒有畫出車道邊線(或快慢車分隔線),而是用非常寬的混合車道來定義這個空間。雖然避免了上述的問題,但是這麼寬的混合車道,連汽車都可以併行,這樣的行車秩序真的比較安全嗎?
市區道路的行人量很大,若道路的兩側是商業使用,又有行人停留與等候的需求,應該要將這些大而無當的車道外側空間,規劃為實體人行道。
路邊停車的設施還是可以保留,但是不應該以占用一個車道的方式設計,而是應該以路側空間凹進去的方式設置停車帶,儘可能的縮小車道面積。

路側空間的整體配置

這條道路其實有足夠的寬度供人行走,但是不當的設施配置,讓步行困難重重。
如果能把騎樓、人行道、停車空間、街道家具適當的配置,就能創造出適合步行的空間,甚至還有機會創造出自行車道的空間。
路側空間配置的精隨在「設施帶」的概念。設施帶將路邊停車、植栽、街道家具等所需要的空間整合在一條帶狀空間內,再搭配前面提到的車道外側空間縮減,就可創造出足夠的人行空間。
設施帶的重點,是必須採用往路側空間凹進去的型式,這樣才能達到縮減車道空間、增加行人穿越道路安全的效果。

次要道路的速度管理

次要道路提供的是生活性的功能,必須處理大量行人步行與穿越的需求,因此必須讓行駛在次要道路的車輛自然減速,以提高行人安全。道路設計上有許多手法可以達成。

當汽機車從主要道路轉進次要道路,需要有明顯的空間感受以及駕駛方式的改變。急彎是一種常見的手法,讓轉進來的汽機車持續以過彎的低速行駛,建立起「駛入次要道路」的認知。
次要道路的路段,可以透過停車方式的配置(一側平行停車,另一側斜角停車),將車道空間縮減為「兩台車剛好可以會車」的寬度,讓開在這條道路上的汽車不容易快得起來。
即使是單行道,也要透過標線與路阻的方式,讓汽車駕駛有「道路很窄」的視覺感受。

也可每隔一段距離將車道空間縮減為「只能一台車通過」的寬度,讓汽車每隔一段距離必須減速通過這個減速區。減速區的設計僅有中央凸起,兩側跟車道同高,因此如果駕駛對準這兩個車轍空間,可以很安穩的通過這個減速區。相較於駝峰,這種減速區對於行車舒適的影響較小,但又能達到減速的效果,且不會影響自行車的行駛。
次要道路到了路口若要避免車速過快,可以透過陡坡+抬高路面的方式,引導駕駛減速進入路口,增進路口安全。
也可以透過交錯配置停車帶的方式,讓汽車在通過路口必須行駛彎折的動線,降低通過路口時的車速。
也可透過路側空間寬度的設計,刻意讓路口兩端的車道無法對齊,引導通過路口的駕駛行駛彎折的動線,降低通過路口時的車速。

結語

很多人也許已經習慣台灣的道路環境,認為這些道路的調整多此一舉。但是過往的設計不代表道路只能是這個模樣,從交通安全的角度,未來也不應該是這個模樣。今天台灣有許多道路整建的機會,不管是增設雨水下水道、鋪設光纖網路、更換自來水幹管、鋪面刨除重鋪等,都應該視為可同時改變道路交通環境的機會。

當我們把握這些機會重新設計道路時,可以先從整體路網的角度給予這條道路明確的定位,然後設計出符合這個定位的的道路斷面配置。如果這條道路定位為次要道路,應該特別重視車輛速度的管理,駕駛絕不會因為地上畫了個30就減速,而是必須透過道路設計的方式,引導車輛在次要道路想快也快不起來。

道路空間的改造,勢必犧牲掉一部分現有的行車與停車方便性,但是不管我們是用汽車、機車、大眾運輸、還是自行車移動,當我們停好車,最後那一小段路,還是得靠步行完成。道路必須提供行人安全且舒適的步行空間,而且這個步行空間不只是要讓健康的人行走,還要考慮到行動不便、推娃娃車、或帶大行李的人,因為我們會出門旅行、會帶小孩出門、最後都會老,我們絕對需要安全且友善的步行空間,這是我們身為人類最基本的權利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